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0: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整个高校运行和管理体系中,后勤工作虽然居于“幕后”,但其“枢纽站”“保障部”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所承担的服务、保障和管理三大职能与

在整个高校运行和管理体系中,后勤工作虽然居于“幕后”,但其“枢纽站”“保障部”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所承担的服务、保障和管理三大职能与每一名师生的吃、住、用、行息息相关,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细节紧密相连,其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这个“小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如何将各种头绪理清捋顺,如何让管理服务便捷高效,考验着每一名后勤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互联网+”的应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高校后勤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将人、财、物充分联结,让管理、制度、服务和保障各要素有机融汇融合,既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一、挑战和趋势:“互联网+”是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客观需求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明确指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要尽快构建信息化基础体系,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校园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化建设,同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互联网+”潮流澎湃而来,各高校如火如荼开展信息化建设,这为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内的高等教育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带来了机会。

(二)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迫切需要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提速降费”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大幅增长,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2]。由于上网便捷,手机迅速超越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成为上网首选甚至必选设备。规模巨大的手机网民中,高校大学生占比最高,手机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备、必需品,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也已无法离开形式多样的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已近在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路径。

川藏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过渡带,山体高大陡峻,峡谷深切,活动断裂发育,处于我国著名的强烈地震带——NE向龙门山断裂带和NW向鲜水河断裂带及SN向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形构造带。高速公路分别经过基本地震烈度为Ⅶ、Ⅷ、Ⅸ度地区,其中Ⅶ度区占线路总长的57%,Ⅷ区占线路总长的37%,Ⅸ度区占线路总长的6%。

(三)构建高校后勤监督体系的重要举措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范畴内,针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提供的各类服务,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为主的各类机构(包括政府执法部门)对其实施监督、控制的各类元素(含制度、方法、机构等)的总和[3]。传统后勤服务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形式单一,监督效率低下,受理过程欠透明,问题处理不及时,处理结果无反馈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互联网+”为后勤服务管理监督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渠道,搭建了更加开放、稳定的平台。

二、意义和价值:“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方式转型的启示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不可估量,影响也日渐深远。高校后勤部门需要尽快适应“互联网+”的运作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全方位服务,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师生生活便捷满意。

只要,当离子运动方向与磁力线的夹角(锥角)很小时,粒子就会逸出腔外。最后,粒子的约束时间,基本由粒子碰撞时间来确定。

这种适应新形势的预制装配式住宅项目时项目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既能缩短工期时间,又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企业的成本同时还保证了项目健康有序地进行,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和更新管理理念

效率由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支撑,同时也以科学高效的监管为保障。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的生活,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将被记录,成为云数据的一部分,也同时成为统计、分析的基础和依据。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可对后勤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和统筹,其过程监控、绩效评估都会实现数据化、信息化,奖惩有据、应对及时的目标将会轻松实现。

(二)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是甘肃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发端于成人教育学院,发展和崛起于新时代。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现已发展成为占地2000亩,在校生过万,多学科、多门类、综合性的区域知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学校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职院校,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校,位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国家优质校”。示范是全方位的,引领也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面对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趋势,后勤工作亦是如此,更要如此。学校有大目标,后勤管理要有小目标,既要服务师生,更要服务大局,不但要踏实低头拉车,更要抬头放眼看路。为此,学校提出后勤工作目标: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建成“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智慧校园”。“净化”,即实现校园内无垃圾,室内窗明几净,室外干净整洁;“绿化”,即实现绿树成荫,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增加树木品种,移植大型乔木,种植观赏花灌木,春华秋实、四季常青;“亮化”,即实现处处有灯,夜间照明无死角,安装草坪灯,建筑物、湖边、亭廊轮廓灯,运动场射灯,室外体育场照明灯,景观灯,夜间灯火通明;“美化”,即实现建筑物内外粉刷一新,增加校园人文景观,同时整修道路、人行道,设置户外座椅,绿地曲径通幽。“人文校园”,即形成大学应有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积淀,突出工匠精神、突出职教特色、突出创新理念;“生态校园”,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处处小桥流水、满园鸟语花香;“美丽校园”,即实现校园处处是美景,远看有风景,近看有盆景;“智慧校园”,即数字化校园,上课、进门、吃饭、消费智能化,校园WIFI全覆盖、校园监控全覆盖。通过“四化”,建成人文、生态、美丽的智慧校园。

(三)增强和夯实保障基础

“互联网+”为推进现代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一,建立广泛的共享机制。“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教学、研究、管理及后勤之间需要充分、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共享、理念共享、技术共享。通畅的交流渠道有利于推进建立更广泛的共享机制,越来越多的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结成联盟”,协同共进。第二,建立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而升级。“互联网+”时代,广大师生需要更先进的通讯工具、更快速的校园宽带、更广阔的无线覆盖。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加速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第三,深化后勤综合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责权利明晰、共担共享、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首先要实现各要素间的充分互动与配置,建立由政府牵头、社会参与、高校主体参加,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元素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互联网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前景,将为充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变革性的支撑。比如,大数据平台能够准确定位问题,科学管控,节约企业运营成本;高速通畅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员工交流学习,提升员工素质;“微后勤”平台成为后勤服务与广大师生之间的“交集”,及时有效的沟通促进后勤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广大师生的满意度。

(四)优化和提高监管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广大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传统后勤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尤其是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当下的高校师生对服务的需求已由“配给型”转化为“供给型”,服务选择的主动权已由供方(校方)转向需求方(师生),相应地,后勤管理的形式也必须由传统的“以管为主”转向为“以服务保障为主”。尽管高校后勤工作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效果有限,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的联结很难做到精准顺畅、个性化、便捷化,高校后勤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恰好给互联网的“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互联网+”对传统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造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与影响。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作为新思想、新理念的聚焦地,高校对这一趋势必然要积极应对、吸纳借鉴。互联网思维是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传统思维局限于事物本身,互联网思维更侧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不仅要做好具体实事,更要注重与广大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把他们的反馈、评价、体验纳入后勤管理评价体系。二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塑。“互联网+”时代技术日新月异,高性能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宽带广泛普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成为广大师生的随身品。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强力冲击,传统高校后勤技术管理系统只有升级改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后勤管理模式大有可为

(一)形成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发展的合力

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技术,价值指向的核心是提升效率,也就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更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和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即构建以师生“满意度”为“参考系”的后勤评价体系。一是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互联网时代,广大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查询产品的品质、效用以及用户评价状况。同时,在需求的层次上,也越来越不满足于能用、够用,而更多趋向于优质化、个性化。也就是说,任何劣质产品都不会是优选,简单、缺乏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也日渐被淘汰。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尽全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产品。二是要努力打造综合化、立体化的服务平台和体系,为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全天候、全空间、全事务性的优质服务,实现服务时时在、处处有、事事能,达到方便快捷、优质优量、便捷高效、个性化、精准化的目标。

(二)打造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微后勤”格局

利用“互联网+”,建立“后勤管理服务群”“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群”“学院综合监督员群”“后勤工作汇报院领导群”“后勤财务工作协商群”“供热服务群”“留学生服务群”“重大建设项目工作推进组群”等若干个微信工作群。每个群里有相关院领导、各系部领导、后勤处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需要后勤处处理的问题会第一时间在群里提出,相关领导会及时反馈,办结。通过建群畅通了信息渠道、方便了工作沟通、明确了责任分工、创新了监督形式、增强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革了管理方式。后勤处的领导、每位工作人员分工全校教职工都清楚,后勤处的重点工作全校教职工都了解,重大工程、政府采购教职工代表都参与,学院大大小小需要后勤处服务的事项群里都知道,后勤处办理情况、工作效率教职工都掌握。校园内哪里不干净、哪里有垃圾、哪的水嘴坏了、哪的门窗破了,相关照片第一时间就发到了群里,后勤处工作得到了全校教职工支持、了解、点赞,后勤工作变成了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事业,真正形成“校园是我家、管理靠大家”氛围。

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学院(系)应结合各自职责,重点考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科研能力等内涵建设领域,研究制定相关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不应突破学校财力的上限,防止债务过重,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每当政策或实际情况出现重大变化时,中长期规划也应进行必要的更新。强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性,做好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论证,为编制滚动预算打下基础。

(三)建立高层次、高品质、高标准的后勤管理监督机制

高校后勤工作既有服务工作,又有管理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在职能部门中是一个“权力”部门。学院的后勤处分管学校基本建设、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绿化环卫、学生食堂、小型维修等,涵盖基建、资产管护、后勤保障与服务等职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权力必须接受监督,要让广大教职工监督权力,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运用“互联网+”,实现了教职工监督后勤职责。一是从教职工代表或教职工中确定有专业知识、敬业精神、敢于直言、甘于奉献后勤工作监督员,成立基本建设、政府采购、零星采购、环境卫生、小型维修、食品安全等后勤工作监督组,全程监督各项工作过程。二是建立流程监督,各项工程、采购由后勤处提出工程清单后,提交财务处造价,造价后后勤处招标(采购),项目实施结束后,后勤处提出决算交财务处审计,审计后按审计金额付款。三是建立零星采购询价小组,每次采购都有后勤处成立3人询价小组,市场询价后再采购,确保价格真实。四是由分管后勤院领导建立后勤工作监督员微信群。

四、总结与思考:“互联网+”开启更广阔、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现代生活日新月异,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一切都是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机遇无处不在,挑战时刻存在,真正的赢家属于认清潮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的主动变革者,属于主动求变、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的积极行动者。面对这一历史大势,高校后勤工作困难重重,机遇多多,何去何从,皆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调整,全赖力量和资源投入和调配,更依靠身在其中的每个参与者的顾全大局和与时俱进。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在不长的时间内,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连续的升级和跃进,后勤工作的大幅度改革创新功不可没。但是,追求无止境,和突飞猛进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相比,后勤化改革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任务依然艰巨,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唯有不断迎难而上,唯有坚持改革创新,唯有顺势而为,唯有追求一流才是最佳最优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12-3].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19-12-3].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3]魏新兴,闫冰,张路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监督体系的构建.当代经济[J].2017(25):130-133.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1-0085-04

收稿日期:2019-09-26

作者简介:王立智(1966— ),男,甘肃景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杨晓帆]

文章来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gsgbdsdxxb.cn/qikandaodu/2020/0521/337.html

上一篇:[丝绸之路文化]栏目约稿函
下一篇:试论古代诗歌的趣味解读——以唐宋笔记、诗话